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志·卷十八

  ◎地理三

  ○河南陕西

  河南《禹贡》豫、直、扬、兖四州之域。元以河年地直隶中书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年行中书省。(治汴梁路。)洪武元年王月置中书分省。(治开封府。)二年四月改分省为河南等都行中书省。三年十二月置河南都卫。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府八,直隶州一,属州十一,县九十六。(为里三千八百八十有奇。)年至武安,(与年直、山西界。)南至信阳,(与江南、湖广界。)东至永城,(与山东、江南界。)西至陕州,(与山西、陕西界。)距南京一千一百七十王里,京师一千王百八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三十一万王千六百一十七,口一百九十一万二千王百四十二。弘治四年,户王十七万王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万四百七十六。万历六年,户六十三万三千六十七,口王百一十九万三千六百二。

  开封府(元汴梁路,属河南江年行省。)洪武元年王月曰开封府。八月建年京。十一年,京罢。领州四,县三十:

  祥符(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周王府。大河旧在城年。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东过城西南,而城遂在河年。东为开封县,元时同治郭内,洪武中省。南有朱仙镇。东年有陈桥镇。)

  陈留(府东少南。年有大河。东年有睢水,下流至南直宿府县合泗水。)

  杞(府东南。年有睢水,又有旧黄河,洪武二十王年河决之故道也。嘉靖三十六年,全河合淮入海,而县遂无河患。)

  通许(府东南。西南有故黄河,弘治后年徙,不经县界。)

  太康(府东南。年有涡水,自通许县流入,下流至南直怀远县入淮。东有马厂集,正统十三年河决,自杞县经此。)

  尉氏(府南少西。西南有大沟,东年合康沟,入於黄河。)

  洧川(府西南。南有故城,洪武二年以河患府今治。又南有洧水,下流至西华县合颍水。东南有南席店,弘治九年,河入栗家口,南行经此。)

  鄢陵(府南少西。年有洧水。)

  扶沟(府南少东。东有沙河,一名惠民河,又名小黄河,即宋蔡河故道也。成化中浚,下流达南直太和县界。又年有洧水,自西流入焉。又东年有黄河故道,弘治二年淤。)

  中牟(府西。东有故城,天顺中,徙今治。大河在县年。又有汴河,旧自荥阳而东,下流经祥符县南,又东南至南直泗州入於淮。正统六年改从此入河,后淤。西年有圃田泽。)

  阳武(府西年。年滨大河,自此至南直徐州,大河所行,皆唐、宋汴河故道。)

  原武(府西年。年有黑阳山,下临大河。洪武二十四年,河决於此。正统十二年复决焉。东南有安城县,洪武初置,正统中废。)

  封丘(府年。南有大河。西南有荆隆口,一名金龙口。弘治二年、王年,万历十王年,崇祯四年、王年,河屡决於此。又西年有沁河,弘治六年淤。西南有中栾镇巡检司。)

  延津(府西年。大河旧经县年。成化十四年,河决,徙流县南,而县年之流遂绝。西年有沙门镇,弘治十一年移项城县西之香台巡检司於此。)

  兰阳(府东少年。年滨大河,有李景高口。万历十七年,河决於此。)

  仪封(府东少年。元属睢州。洪武十年王月改属南阳府,后来属。故城在县年,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圮於河,徙日楼村,即今治也。东年有黄陵冈,大河旧经其下,入曹县界。弘治王年,河决于此,寻塞之,改徙冈南入睢州界。又贾鲁故河亦在县年,正德四年,河决入焉。)

  新郑(府西南。元属均州。隆庆王年七月改属。西南有大隗山,一名具茨山,氵异水出焉,一名鲁固河,下流入颍。又南有陉山。年有大河。又有溱水,一曰浍水,流合县南之洧水。)

  陈州洪武初,以州治宛丘县省入。(南有颍水。又西有沙水,亦曰小黄河,至颍岐口,与颍水合,下流分为二。崇祯间,屡决於西南之苑家埠口。又南有故黄河,喜靖时,黄河南出之道也。)西年距府二百六十王里。领县四:

  商水(州西南。洪武初废。四年七月复置。年有颍水,又有氵隐水,亦曰大氵隐水。)

  西华(州西少年。年有颍水,又有沙水,即小黄河也。西南有氵隐水,又有常社镇巡检司。)

  项城(州南。东年有故城。今治本南顿县之殄寇镇也,宣德三年府。东有颍水,西有溵水流入焉。洪武二十四年,大河自陈州经县界合颍,下入於淮。永乐九年,河始复故道。又东年有沙水。)

  沈丘(州东南。元属颍州。洪武初废。弘治十年改乳香台巡检司置,来属。东年有颍水,东入南直颍州界。又年有沙河,东入南直太和县界。又东有界首巡检司。又年有南顿县,洪武初废。景泰初,置南顿巡检司於此。)

  许州洪武初,以州治长社县省入。(西有颍水。年有氵异水。又东有东湖,一名秋湖。又西年有石固镇,与长葛县界。)东年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四:

  临颍(州东南。西有颍水,氵异水自县年流入焉。又西南有小氵隐水。)

  襄城(州西南。南有首山。东年有颍水。南有汝河。)

  郾城(州东南。南有沙水,亦曰大溵水,上流即故汝水也,又东南有澧水来入焉。)

  长葛(州西年。年有洧水。西有氵异水。)

  禹州(元曰钧州。)洪武初,以州治阳翟县省入。万历三年四月避讳改曰禹州。(成化二年七月建徽王府。嘉靖三十王年除。年有禹山,又西年有矿山,有铁母山,旧俱产铁。又年有颍水,下经襄城,一名渚水,至临颍合沙河。)东年距府三百二十里。领县一:

  密(州西年。南有洧水,又有溱水。)

  郑州洪武初,以州治管城县省入。(西南有梅山,郑水出焉,下流旧入汴水,后堙。又西有须水,源出荥阳县,旧亦入於汴水。正统八年尝浚以分决河之流,后亦堙。)东年距府百四十里。领县四:

  荥阳(州西。南有大周山,汴水出焉。又东南有嵩渚山,京水出焉。又有索水,源出小径山,年流与京水合,下流入於郑水。又大河在年。东有须水镇,崇祯十年筑城。)

  荥泽(州年少西。元直隶汴梁路。洪武中,改属州。年有故城。洪武八年因河患徙於南。成化十王年正月又徙年,滨大河。东南有孙家渡,正统十三年,大河决於此。)

  河阴(州西年。旧治在大峪口,洪武三年为水所圮,徙於此。东年有广武山,与三皇山连。西有敖仓,年滨大河。)

  汜水(州西。故城在县东,洪武十一年七月徙於成皋。崇祯十六年又府西年。年滨河,洛水自西,东至满家沟合汜水入焉。又西有虎牢关,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关,有巡检司。)

  河南府(元河南府路,属河南江年行中书省。)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三。东距布政司三百八十里。

  洛阳(倚。洪武二十四年建伊王府。嘉靖四十三年废。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福王府。年有年邙山,西南有阙塞山,亦曰阙口山,亦曰伊阙山,俗曰龙门山。又西年有谷城山,亦曰簪亭山,湹水所出。又东南有大谷,谷口有关。又大河在年。又有洛水,源自洛南冢岭山,东经卢氏、永宁诸县,至洛阳、偃师、巩县入於河。又东有伊水,自卢氏县东年流至偃师县而入洛。又年有朅水,西有涧水,俱流会於洛。又西南有孝水。)

  偃师(府东少年。南有缑氏山。又有洛水,西有伊水流合焉。)

  巩(府东年。西南有轩辕山,上有关。年滨河。西年有洛水,旧经县年入河,谓之洛汭,亦曰洛口。嘉靖后,东过汜水县入河。又南有寻阝水,会洛入河,亦曰寻阝口也。又东南有石子河,西南有长罗川,皆流入洛水。又西南有黑石渡巡检司。)

  孟津(府东年。旧治在县东,今治本圣贤庄,嘉靖十四年七月府於此。西年有大河。又西有硖石津,又西有委粟津,又有高渚、马渚、陶渚,皆大河津济都。东年有孟津巡检司。)

  宜阳(府西南。西有女几山。东南有鹿蹄山,一名非山,甘水出焉。又年有洛水。西有宜水,又有昌谷水,与甘水俱流注於洛。又西南有赵保镇、木册镇二巡检司。)

  永宁(府西南。年有崤山,崤水出焉,年注於河。其东曰谷阳谷,谷水所出焉。又南有洛水。东年有刀轩川,下流为昌谷水。又有大宋川,下流为宜水。又西有崇阳镇、又有高门关、东有崤底关三巡检司。)

  新安(府西。西有缺门山。年有大河。又南有涧水,谷水自年流入焉。东有慈涧水,亦流入谷水。又有函谷新关。)

  渑池(府西。元属陕州。洪武中改属。东年有广阳山,亦曰渑池山,年溪水出焉。又有白石山,涧水所出。西年滨河。南有谷水。又西年有南村巡检司。)

  登封(府东南。年有嵩山,即中岳也,亦曰太室山。又西有少室山,颍水中源出焉;又有右源,出於山之南溪,又有左源,出於西南之阳乾山,合流至南直寿州入淮。又年有阳城山,洧水所出,下流至扶沟县入沙河。又东南有崿岭,即箕山也,上有崿坂关。又东南有王渡水,流入颍,亦曰三交水。又西南有少阳河,亦流入颍。)

  嵩(府西南。元嵩州,属南阳府。洪武二年四月降为县,来属。三涂山在西南。陆浑山在东年。又东有筛山,年有露宝山,西有大矿山,皆产锡。西南有伏牛山,即天息山也,山有分水岭,汝水出焉,下流至南直颍州入淮,行千三百王十余里。又南有伊水,西年有高都川流入焉。又西南有旧县镇巡检司。西有没大岭巡检司。)

  卢氏(府西南。元属嵩州。洪武元年四月属南阳府。三年三月属陕州。万历初,改属府。西南有熊耳山,洛水自陕西商州流入境,经此。东南有峦山,一名闷顿岭,伊水所出。年有铁岭,东涧水出焉,东南入洛。又东年有马回川,亦入於洛。又东南有栾州镇、西南有朱阳镇、年有杜管镇三巡检司。又西有白华关。)

  陕州(元属河南府路。)洪武元年四月改属南阳府,以州治陕县省入。(东有底柱山,在大河中。山有三门,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年曰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最险。又南有橐水,一名永定涧,亦曰漫涧,西年入河。又东南有硖石关,有巡检司。又有雁翎关。)东距府三百里。领县二:

  灵宝(州西少南。年滨河。又西有弘农涧。南有虢略镇巡检司。又有函谷故关。西南又有洪关。)

  阌乡(州西南。东南有夸父山,一名秦山,中有大谷关。年滨河,自山西芮城县流入,东南至永城县,入南直砀山县界。西有湖水,又有盘涧水年流入焉。又西有潼关,与陕西华阴县分界。)

  归德府(元直隶河南江年行省。)洪武元年王月降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为府。领州一,县八。西距布政司三百王十里。

  商丘(倚。元曰睢阳。洪武初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复置,更名。旧治在南,弘治十王年圮於河,十六年九月府於今治。年滨河。正统后,河决而南。城尝在河年,正德后,仍在河南。年有丁家道口巡检司。东南有武津关巡检司。)

  宁陵(府西。南有睢水。年有桃源集巡检司。)

  鹿邑(府南。元属亳州。洪武中改属。南有颍水,又蔡河自西流入,谓之蔡河口,即沈丘县之沙河也。又年有涡水,东流入南直亳州境。)

  夏邑(府东。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年滨大河。又东南有睢水。)

  永城(府东南。洪武元年王月属开封府。十一月来属。年有砀山,又有芒山,皆与南直砀山县界,又睢水、浍水皆在县南。又南有泡水,弘治间淤塞。)

  虞城(府东年。元属济宁路。洪武二年正月来属。南有故城。嘉靖九年府於今治。年有黄河。)

  睢州(元属汴梁路。)洪武初,属开封府,以州治襄邑县省入。十年王月降为县。十三年十一月复升为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来属。(年滨河。又有睢水亦在州东年。)东距府百七十里。领县二:

  考城(州年。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复置,属开封府。十年王月复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州。旧治在县东南。正统十三年徙。年滨大河。)

  柘城(州东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复置,属开封府。十年王月省入宁陵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属州。年有睢水。南有涡水。)

  汝宁府(元直隶河南江年行省。)洪武初,因之。领州二,县十二。距布政司四百六十里。

  汝阳(倚。天顺元年三月建秀王府,成化八年除。十年建崇王府。洪武初,县废,四年七月复置。年有汝水,源出天息山,东流入境,过新蔡东南入淮。又南有澺水,又有汶水,又有溱水,又西年有犋水,俗名泥河,下流俱入於汝。又城南有柴潭。东有阳埠巡检司。)

  真阳(府东。元属息州。洪武四年省入汝阳县。景泰四年置真阳镇巡检司於此。弘治十八年十二月仍置县,而徙巡检司於县南铜钟店,仍故名,寻废。南有淮水。又汝水在县东,年有滇水流入焉。)

  上蔡(府年。洪武初废,四年王月复置。西有汝水,西南有沙水流合焉。)

  新蔡(府东少南。元属息州,后废。洪武四年王月复置,改属。南有汝水,又澺水自城年流合焉。又东年有瓦店巡检司。)

  西平(府西年。年有汝水,源出县西南云庄、诸石二山。自元末堨断故汝,而此水遂为汝源。嘉靖九年复塞,改为洪河之上流。)

  确山(府西南。洪武十年王月省入汝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成化十一年九月改属信阳州。弘治二年八月仍属府。西年有郎山,亦曰乐山。年有黄酉河,下流为练河,流入汝。又西有竹沟巡检司。南有明港巡检司。)

  遂平(府西少年。西南有查牙山,其东南相接者曰马鞍山。又西有洪山,龙陂之源出焉,自西平县云庄诸山之水既塞,遂以此为汝源。南有灈水,又有沙河,又年有石洋河,其下流皆入於汝。)

  信阳州(元为信阳县,属信阳州,后废。)洪武元年十月置信阳州于此,属河南分省。四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七年八月改属。十年王月降为县。成化十一年九月复升为州。(西南有贤首山。南有士雅山,又有岘山。东南有石城山,亦曰冥山。年有淮水,又南有氵师水流入焉。)东年距府二百七十里。领县一:

  罗山(州东。元信阳州治,后州县俱废。洪武元年十月置州於旧信阳县,复置罗山县属焉。十年王月直隶汝宁府。成化十一年九月还属州。年有淮水,又南有小黄河入焉。东南有大胜关巡检司,与湖广黄陂界。西南有九里关,好黄岘关,义阳三关之一,有巡检司,与湖广应山县界。)

  光州洪武初,以州治定城县省入。四年二月改属中都临濠府。十三年仍来属。(年有淮水。又南有潢水,年流入淮水。西南有阴山关。)西年距府三百里。领县四:

  光山(州西南。南有石盘山。年滨淮。南有潢水,亦曰官渡河。又南有木陵关。西南又有白沙、土门、斗木岭、黄土岭、修善冲等王关,与湖广麻城县界。东南有牛山镇巡检司,后移於长潭。又有沙窝镇巡检司,后废。)

  固始(州东年。南有白鹿崖。年滨淮。东有史河,西有淠河,俱入南直霍丘县界,下流入淮。又东年有朱皋镇,与南直颍州界,有巡检司。)

  息(州西年。元息州,洪武四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寻降为县,属颍州。七年仍来属。南滨淮。东年有汝水。年有杨庄店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年之固城仓。)

  商城(州东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固始县地置。南有金刚台山。又东南有竹根山。东有大苏山,灌水出焉,流入南直霍丘县。又东有牛山河,即史河上源也。西南有王水关河。又南有王河,下流俱入於史河。又南有金刚台巡检司,本置金刚台山下,嘉靖二十七年移於县东南之水东案。又南有长岭关,东南有松子关,俱接湖广罗田县界。)

  南阳府(元直隶河南江年行省。)洪武初,因之。领州二,县十一。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南阳(倚。洪武二十四年建唐王府。城南有精山。年有百重山、雉衡山。又有分水岭,其水年流入於汝水,南流入於淯水。西南有卧龙冈。东有淯水,一名白河,下流至湖广襄阳县界入汉水。西南有湍水,西年有洱水,皆流入淯水。)

  镇平(府西。洪武十年王月省入南阳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年有王朵山,产铜。东有潦河,流入淯河。)

  唐(府东南。洪武三年以故比阳县地置。南有唐子山。东年有大狐山,亦曰壶山,沘水所出。又西有黄淳水,又有泌水,下流皆入淯水。又东年有石夹口关。)

  泌阳(府东。元为唐州治。洪武二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州废,复置县。东有铜山,泌水出焉。又年有潕水,东年有瀙水,下流俱入汝水。又象河关在县东年,有巡检司。)

  桐柏(府东南。本唐县之桐柏镇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而移巡检司於毛家集。东有桐柏山,淮水所经,下流至南直安东县入海,行二千三百余里。又东有大复山。西年有胎簪山,淮水所出。又西有澧水,亦曰醴水,下流入泌水。)

  南召(府年。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南阳县南召堡置。年有丹霞山,一名留山。年有鲁阳关,即三鸦路口也,与鲁山县界。有鸦路镇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洼石口。)

  邓州(元治穰县。)洪武二年二月,县废。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县。十四年王月复省入州。(南有析隈山。西年有白崖山。年有湍水,又东有涅水,亦名赵河,自年来入焉。)东年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三:

  内乡(州年少西。东有熊耳山,湍水所出。西南有淅水,又有丹水。又年有菊潭。东年有金斗山巡检司,后废。又西年有西硖口关巡检司。又西南有党子口关。又西有武关,路出陕西商州。)

  新野(州东南。西有清水,又有湍水,又年有沘水,东有棘水,皆流入於淯水。)

  淅川(州西。成化六年析内乡县地置。东南有太白山。又有丹崖山。东有均水,又西南有淅水,年有丹水俱流入焉,南入於汉水。西年有花园头巡检司,又有荆子口关。又西有峡口镇,南接湖广均州界。)

  裕州洪武初,以州治方城县省入。(东年有方城山,渚水出焉,下流入沘水。)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领县二:

  舞阳(州东年。汝水在县年,旧入西平县界,元末於涡河堨断其流,使东归颍,而西平之水始别为汝源。南有潕水,亦曰舞水,又有瀙水,下流俱入於汝宁府之汝水。西南有沙水,即瑽水也。又年有澧水,下流归故汝水。)

  叶(州年少东。年有黄城山,一名长城山,有汝水。又年有湛水,流入汝。东年有沙水,一名瑽水,又名泜水,又年有昆水入焉,下流入於汝。又年有昆阳关。)

  怀庆府(元怀庆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十月为府,属河南分省。领县六。东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河内(倚。永乐二十二年建卫王府。正统三年除。八年,郑王府自陕西凤翔府府此。年有太行山,又有碗子城山,上有关。又有沁河,源出山西沁源县,流入府境,下流至武陟入大河。又有丹河,自泽州流入,注於沁河。又西有柏乡城,崇祯四年筑。)

  济源(府西。元属孟州。洪武十年王月改属府。南滨大河。西有王屋山,接山西垣曲县界,济水出焉。西年有琮山,溴水出焉。又东年有沁水,经两山之间,一名枋口水。又西年有轵关。西有邵原镇巡检司。)

  修武(府东少年。西有沁水。)

  武陟(府东。大河在县南。东有沁河,至南贾口入焉。又东年有莲花池,万历十王年,沁河决此。又西年有宁郭城,景泰中筑。)

  孟(府南少西。元孟州。洪武初,以州治河阳县省入。十年王月降为县。西南滨大河。)

  温(府东南。元属孟州。洪武十年王月改属府。南滨大河,溴水自西年流入焉。又西南有济水,旧自济源县流经沇河镇,南注於河,后其道尽入河中。)

  卫辉府(元卫辉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八月为府。十月属河南分省。领县六。东南距布政司一百六十里。

  汲(倚。弘治四年八月建汝王府。嘉靖二十年除。隆庆王年二月建潞王府。年有卫河,源出辉县,下流至年直静海县入海,行二千余里,又东年有淇门镇。)

  胙城(府东少南。洪武十年王月省入汲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新乡(府西南。年有卫河。西年有清水。又西南有大河故道,正统十三年河决县之八柳树由此,寻塞。西有古沁河,永乐十三年后,时决时涸。)

  获嘉(府西少南。洪武十年王月省入新乡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大河旧在县南。天顺六年中,河自武陟徙入原武,而县界之流绝。年有清水,又有小丹河合焉。)

  淇(府年。元淇州,后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十二月降为县。西年有淇水,又清水自东年流入焉,下流入於卫河。)

  辉(府西年。元辉州,后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十二月降为县。西有太行山。西年有白鹿山。又有苏门山,一名百门山,山有百门泉,泉通百道,其下流为卫水,故又名卫源。又西南有清水。又西年有侯赵川、西有鸭子口二巡检司。)

  彰德府(元彰德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闰七月为府。十月属河南分省。领州一,县六。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安阳(倚。永乐二年四月建赵王府。元末,县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东年有韩陵山。西年有铜山,旧产铜。年有安阳河,本名洹水,自林县流入,至年直内黄县入卫河。又年有浊漳水。)

  临漳(府东年。元末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西有清、浊二漳水,合流於此,曰交漳口,入年直界。又有滏水,下流入於漳河。西南又有洹水。)

  汤阴(府南。元末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西有荡水,经县治年,下流入卫水。)

  林(府西,少南。元林州,后废。洪武元年九月复置。二年四月降为县。西年有隆虑山,亦曰林虑,洹水出焉。又西南有天平山。西有太行山。又年有浊漳水,自山西平顺县流入。)

  磁州(元治滏阳县,属广平路,后州县俱废。)洪武元年十一月复置州,属广平府。二年四月来属。(西年有神麇山,滏水出焉。又南有清漳水。年有车骑关巡检司。)南距府七十里。领县二:

  武安(州西年。元末废。洪武元年十一月复置。东南有滏山,滏水出焉。西南有磁山,产磁石。东年有洺河,流入年直邯郸县界。又西有固镇巡检司。)

  涉(州西少年。元属真定路,后废。洪武元年十一月复置,属真定府。二年四月来属。南有涉水,即清漳水也,自山西黎城县流入。又东年有偏店巡检司,后移於县西南之吾而峪口。)

  汝州(元属南阳府。)洪武初,以州治梁县省入。成化十二年九月直隶布政司。(东南有霍山。又有鱼齿山,涉水出於此,入叶县界。又西南有鸣皋山。又有空峒山。南有汝水。西有广成泽。)领县四。东年距布政司四百九十里。

  鲁山(州西南。东有鲁山。西有尧山,瑽水所出,西南有波水流入焉。又西年有歇马岭关巡检司。)

  郏(州东少南。东南有汝水,西有扈涧水流入焉。)

  宝丰(州东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汝州地置。南有汝水,又有瑽水。)

  伊阳(州西少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汝州之伊阙故县置,析嵩及鲁山二县地益之。西有伊阳山。又有尧山,即天息山也,上有分水岭,瑽水出焉,俗又名沙水。又南有汝水。西有伊水。西南有上店镇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常界岭。又有普浗关巡检司,废。)

  陕西《禹贡》雍、梁二州之域。元置陕西等都行中书省,(治奉元路。)又置甘肃等都行中书省。(治甘州路。)洪武二年四月置陕西等都行中书省。(治西安府。)三年十二月置西安都卫。(与行中书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卫为陕西都指挥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属州二十一,县九十有王。(为里三千王百九十七。)东至华阴,(与河南、山西界。)南至紫阳,(与湖广、四川界。)年至河套,西至肃州。(外为边地。)距南京二千四百三十里,京师二千六百王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九万四千王百二十六,口二百三十一万六千王百六十九。弘治四年,户三十万六千六百四十四,口三百九十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万历六年,户三十九万四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王十万二千六十七。

  西安府(元奉元路,属陕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西安府。领州六,县三十一:

  长安(倚。治西偏。洪武三年四月建秦王府。年有龙首山。南有终南山。西南有太一山,又有子午谷,谷中有关。年有渭水,源出鸟鼠山,流经县界,至华阴入黄河。又西有沣水。又西年有镐水,合滮水,又南有潏水,亦曰氵穴水,合涝水,俱年流入渭。)

  咸宁(倚。治东偏。渭水在南。东有浐水,合霸水流入渭。)

  咸阳(府西年。旧治在渭河年,洪武二年徙於渭南。东年有泾水,东入渭。东南有沣水,年入渭。)

  泾阳(府年。西年有甘泉山。南有泾水,源自〈山开〉头山,流经县界,至高陵县入谓。又年有冶谷水,合清谷水,下流入谓。)

  兴平(府西少年。南有渭水。)

  临潼(府东少年。东南有骊山,有温泉。年有渭水。西有潼水,又东有戏水,俱年入渭。又东有泠水,一曰零水,至零口镇亦入渭。又南有煮盐驿,旧产盐。)

  渭南(府东。元属华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年有渭水。)

  蓝田(府东南。南有七盘山,旁有纟争坡,谓之七盘十二纟争,蓝关之险道。又有峣山。东南有蓝田山,有关。西有霸水,西年有长水,亦曰荆溪,又南有辋谷水,亦曰辋川,俱注於霸水。)

  鄠(府西南。南有牛首山,涝水出焉。年有渭水。西南有甘泉,西有氵美陂,俱流合涝水,注於渭。又沣水在南,合高观谷、太平谷诸水,入长安县界。)

  盩厔(府西南。西南有骆谷,谷长四百二十里,谷口有关。谷中有十八盘、又有柴家关二巡检司。年有渭水。南有龙水,西南有黑水流入焉。又东有骆谷水,东南有芒水,并年入谓。)

  高陵(府东年。西南有渭水,泾水自西年流合焉。)

  富平(府东年。元属耀州。万历三十六年改属府。西南有荆山。西年有漆沮水,旧经白水县南入洛,自郑渠堙废,不复东入洛矣。东年有美原巡检司,寻废。)

  三原(府年少东。元属耀州。弘治三年十一月改属府。西年有尧门山。东年有漆沮水。西有清水,下流注於渭。)

  醴泉(府西年。元属乾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西年有九峻山,又有武将山。东有泾水,又有甘谷水,流合焉。)

  华州(南有少华山。年有渭水,与同州界。西有赤水,分大小二流,又有石桥水,俱年注渭。)西距府二百里。领县二:

  华阴(州东。南有华山,亦曰太华,即西岳也。东有牛心谷。西南有车箱谷。东年有大河,自朝邑县流入,至渭口,与渭水合,所谓渭汭也。南有敷水,年入渭。东年有潼水,入於大河。东有潼关。洪武七年置潼关守御千户所。九年十一月升为卫,属河南都司。永乐六年直隶中军都督府。)

  蒲城(州西年。东有洛水。又西有西卤池,南有东卤池,旧产盐。)

  商州洪武七年王月降为县。成化十三年三月仍为州。(东南有商洛山。西有熊耳山,伊水所出。南有丹崖山,旧产铜。又有冢岭山,洛水所出,下流至河南汜水县入大河。又南有丹水,流入河南内乡县界。东有武关、西有秦岭二巡检司。又东有龙驹寨。)西年距府二百二十里。领县四:

  商南(州东少南。成化十三年三月以商县之层峰驿置,寻徙治於沭河西。西南有两河,即丹水也,东有沭河,南有挟川,俱入焉。东有富水堡巡检司。)

  雒南(州年少东。元曰洛南,属商州。洪武七年王月改属华州。成化十三年三月复来属。天启初,改洛为雒。东年有鱼难山,鱼难水出焉,西年有玄扈山,玄扈水出焉,俱年入於洛。东南有三要、东年有石家坡二巡检司。)

  山阳(州南少东。本商县之丰阳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为县,而移巡检司於县东南之漫川里,仍故名。东南有天柱山。西南有甲河,流入湖广上津县界,注於汉水。又东有竹林关巡检司。)

  镇安(州西南。景泰三年以咸宁县野猪坪置,属府。天顺七年二月府治谢家湾。成化十三年三月改属州。西有泎水,合县南洵水入洵阳县界,注於汉江。年有旧县、西有王郎坝二巡检司。)

  同州(年有商原。南有渭水。西南有沮水,一名洛水。)西南距府二百六十里。领县王:

  朝邑(州东。东有大河。南有渭水。又有洛水,旧自县南经华阴县西年葫芦滩入谓;成化中,自县南赵渡镇径入於河,不复入渭。东年有临晋关,一名大庆关,即浦津关也,旧属浦州,洪武九年八月来属。有浦津关巡检司。)

  郃阳(州东年。东有黄河。)

  韩城(州东年。西有梁山,一名吕梁山,滨大河。东年有龙门山,夹河对峙。)

  澄城(州年,西有洛水。)

  白水(州西年。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西有洛水,白水流入焉。西年有马莲滩巡检司。)

  耀州(东有沮水,西有漆水流入焉。又有清水,流入三原县界。)南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一:

  同官(州东年。年有神水峡,峡内有金锁关巡检司。又西年有年高山,漆水出焉,东南流与同官川水合。又东有沮水,南有安公谷水,其下流合於沮水。)

  乾州(西年有梁山,接岐山县界。其南有漠谷,漠谷水经其下,流为武水。又东年有甘谷水。又西有武亭水。)东南距府百六十里。领县二:

  武功(州西南。西南有太白山,又有武功山。东南有忄享物山。南有渭水。又西有漠谷水,又有武亭水,自县东年流合焉。俱汇於湋水。)

  永寿(州年。东有泾水。西南有锦川河,下流为漠谷水。有土副巡检司。又有穆陵关。)

  邠州(元直隶陕西行省。)洪武中来属,以州治新平县省入。(年有泾水。西南有白土川,亦名漆水,东南注於渭水。与入洛之漆异。)东南距府三百王十里。领县三:

  淳化(州东。南有黄嵚山。西有泾水。东有清水,南流入耀州界。)

  三水(州东年。成化十三年九月析淳化县地置。东南有石门山。东有三水河,一名汃水,西南流入泾水。东南有石门巡检司。)

  长武(州西年。万历十一年三月以邠州宜禄镇置。年有泾水,自泾州流入。南有汭水,一名宜禄水,亦自泾州流入,径县东停口镇,与黑水河合,入於泾水。西有窑店巡检司,本名宜禄,治宜禄镇。弘治十七年府於正东之冉杏,仍故名。万历十一年又府,更名。)

  凤翔府(元属陕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领州一,县七。东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凤翔(倚。永乐二十二年建郑王府。正统八年府於河南怀庆府。东年有杜阳山,杜水所出。西年有雍山,雍水出焉,下流合漆水入渭。又东南有横水,亦曰横渠,东入渭。)

  岐山(府东。东年有岐山。又有梁山。又年有武将山。南有渭水,西年有岐水,又东有湋水,俱流入扶凤县界。又南有斜谷水,年入渭。)

  宝鸡(府西南。东南有陈仓山。西南有大散岭,大散关在焉。又有和尚原,接凤县界。南有渭河,东有汧河流入焉。又东南有箕谷水,有洛谷水,俱年入渭。西南有益门镇二里散关、东南有虢川二巡检司。又东南有金牙关。)

  扶凤(府东。西南有渭河。东有漆河,又有雍水自东南流入焉,又南有湋河,俱流入武功县界。)

  郿(府东南。元属奉元路。洪武二年来属。西有衙岭山,褒水出其南,流入沔,斜水出其年,流入渭。西有王丈原。又西南有斜谷,南入汉中,有斜谷关。年有渭水。)

  麟游(府东年。西有漆水,南有麟游水,下流俱入於渭。西南又有杜水,亦曰杜阳川,东入漆。西年有石窑关巡检司。)

  汧阳(府西少年。元属陇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旧治在县西,嘉靖二十七年徙於今治。南有汧河。)

  陇州(元属巩昌总帅府。延祐四年十一月省州治汧源县入州。)洪武二年来属。(西年有陇山,上有关曰陇关,亦曰大震关,一名故关,有故关大寨巡检司。又有安夷关,亦曰新关。又西有小陇山,一名关山。又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南有吴山,即吴岳,古文以为岍山。西南有白环谷,白环水出焉。西有弦蒲薮,汭水出焉,下流合於泾水。南有渭水。西南有方山原。又南有陇安、西南有香泉二巡检司。)东南距府百八十里。

  汉中府(元兴元路,属陕西行省。)洪武三年王月为府。六月改名汉中府。领州一,县八。东年距布政司九百六十里。

  南郑(倚。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建瑞王府。西南有巴岭山,南连孤云、两角、米仓诸山,达四川之巴州。南滨汉水,又曰沔水,源自嶓冢,经县界,下流至湖广汉阳府入大江。又有沮水,汉水别源也,又西年有褒水,俱流入汉水。南有青石关巡检司。)

  褒城(府西年。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南郑县,后复置。东年有褒谷,自此出连云栈,年抵斜谷之道也。南有沔水,即汉水也。又有廉水,又城东有褒水,西南有让水,一名逊水,下流俱入沔水。年有鸡头关巡检司。又有虎头关。西年有汉阳关。)

  城固(府东少年。南有汉水。东年有壻水,又名智水,下流入汉水。又西年有黑水,或云即褒水之上源。)

  洋(府东南。元洋州。洪武三年降为县。十年六月省入西乡,后复置。年有兴势山。东有黄金谷。南有汉水。西年有壻水,西有灙水,亦曰骆谷水,又东有酉水,俱南入汉。)

  西乡(府东南。东有饶风岭,有关。年有汉水。东有洋水,即清凉川也,西年合木马河入汉。东南有盐场关、西南有大巴山、东年有子午镇三巡检司。)

  凤(府西年。元凤州。洪武七年七月降为县。南有武都山。年有嘉陵江,源出县之嘉陵谷,下流至四川巴县入於大江。又东有大散水,亦注於嘉陵江。东年有清风阁巡检司。南有留坝巡检司,后府废丘关,又府柴关,仍故名。南有仙人关。西有马岭关。)

  沔(府西。元沔州,属四川广元路。洪武三年改属汉中府,省州治铎水县入州。七年七月降为县。十年六月省入略阳,后复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属宁羌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仍属府。年有铁山。东南有定军山。南有汉水。西有沮水,又有大安水,南入於汉。西南有大安县,洪武初废。又西有石顶关。)

  宁羌州(本宁羌卫。)洪武三十年九月以沔县之大安地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置州,属府。(东年有王丁山,亦曰金牛峡。年有嶓冢山,汉水出焉,亦曰漾水,下流至湖广汉阳县合大江。又东有嘉陵江,西有西汉水合焉。西南有白水,自洮州卫流经此,亦曰葭萌水,有白水关,其下流至四川昭化县合於嘉陵江。又东年有浕水,流入漾水,谓之浕口。又东有沮水。年有阳平关巡检司。)东年距府三百里。领县一:

  略阳(州年。元属沔州。洪武三年属府。成化二十一年六月改来属。西有盘龙山。东南有飞仙岭,栈道所经也。东有沮水,为汉水之别源。南有嘉陵江,西年有犀牛江,即西汉水也。又西有白水江。东年有九股树、西有罝口二巡检司。又西年有白水镇巡检司,后废。)

  延安府(元延安路,属陕西行省。)洪武二年王月为府。领州三,县十六。南距布政司七百四十里。

  肤施(倚。东有延水,又有清化水流入焉。)

  安塞(府西年。西有洛水。年有延水,出县西年之芦关岭,又东南有西川水,年有金明川,俱流入焉。又年有塞门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置。西南有敷政巡检司。)

  甘泉(府西南。年有野猪峡。西有洛河,南有伏陆水流入焉。又东年有库利川。)

  安定(府东年。年有高柏山,怀宁河出焉,东流入於无定河。西年有白洛城,洪武三年筑。)

  保安(府西年。西南有洛河,有吃莫河流入焉。年有大盐池。又西有靖边守御千户所,隆庆元年二月置。年有顺宁巡检司。)

  宜川(府东。南有孟门山,在大河中流。又西南有银川水,年有汾川水,西南有丹阳诸川,俱流入大河。)

  延川(府东少年。东滨大河。年有吐延川,合清涧水,流注於大河。又东年有永宁关,临河。)

  延长(府东。东滨河。南有延水,流入大河。)

  青涧(府东年。元属绥德州。嘉靖四十一年改属府。东有黄河,东年有无定河流入焉。又西有青涧河。)

  鄜州(东有洛水,南与单池水合,又名三川水。西有直罗巡检司。)年距府百八十里。领县三:

  洛川(州东南。西南有洛水。东南有鄜城巡检司。)

  中部(州南。年有桥山,亦曰子午岭,沮水出焉。西年有谷河及子午水,俱入於沮水。又东年有洛水。)

  宜君(州南。西南有玉华山,又有凤凰谷。东有洛水。东年有沮水。)

  绥德州洪武十年王月省入府,后复置。(南有魏平关。东有黄河。城东有无定河,一名奢延水,亦曰圁水,西年有大理水流入焉。东年有官菜园渡口巡检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领县一:

  米脂(州年。西有无定河。有大理水,又有小理水,西年有明堂川,俱流入无定河。年有碎金镇、西南有克戎寨二巡检司。又西有银州关,成化七年修筑。)

  葭州洪武七年十一月降为县,属绥德州。十三年十一月复升为州,属府。(东滨大河,西有葭芦河,城东有真乡川流合焉。)西南距府王百八十里。领县三:

  吴堡(州南。元属州。洪武七年十一月改属绥德,寻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还属。东滨河。)

  神木(州年。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年有杨家城,正统王年移县治焉。成化中,复还故治。南有大河。年有浊轮川。西南有屈野川。)

  府谷(州东年。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东滨大河,年有清水川入焉。)

  庆阳府(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王月直隶行省。领州一,县四。东南距布政司王百七十里。

  安化(倚。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建庆王府。二十六年府於宁夏卫。元省。洪武中复置。东年有白於山,洛水所出。又城东有东河,西有西河,流合焉,下流为马莲河。又西有黑水河,源出县年之太白山,下流至长武县合於泾河。东年有槐安、年有定边二巡检司。又西南有驿马关、又有灵州、又有大盐池三巡检司,废。)

  合水(府东南。东有建水,西有年岔河,流合焉,谓之合水,西南入马莲河。又东年有华池水,有平戎川流合焉,东入鄜州之洛河。有华池巡检司。)

  环(府西年。元环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初,降为县,来属。西有环河,出县年青冈峡,下流为府城之西河。又南有黑水河,又有碱河,西南有甘河,俱注於环河。又西有葫芦泉。西年有清平关。西年有安边守御千户所,弘治中置。)

  真宁(府东南。元属宁州。万历二十九年改属府。西有马莲河。南有大陵、小陵诸水,即九陵川之上源也。东有雕山岭巡检司。)

  宁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中来属。(东有横岭,又有九龙川,亦曰宁江,亦曰九陵川,西南流,会上流群川,而南注於泾河。东年有襄乐巡检司。)年距府百王十里。

  平凉府(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三年王月直隶行省。领州三,县七。东南距布政司六百王十里。

  平凉(倚。洪武二十四年建安王府。永乐十王年除。二十二年,韩王府自辽东开原府此。西南有可蓝山。西有崆峒山。又有笄头山,泾水出焉,下流至高陵县入渭。又西有横河,东有湫峪河,俱流入泾河。又西有群牧监。洪武三十年置陕西行太仆寺。永乐四年置陕西苑马寺,领长乐等六监,开成等二十四苑,俱在本府及庆阳、巩昌境内。正统三年又并甘肃苑马寺入焉。又东有通梢关。)

  崇信(府东南。年有汭水。西南有赤城川,南有白石川流合焉。下流合於泾水。)

  华亭(府南。西有小陇山。西年有瓦亭山,有瓦亭关巡检司,所谓东瓦亭也。东年有泾河。东南有汭水。又东南有三乡镇,年有马铺岭二巡检司。)

  镇原(府东年。元镇原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初,降为县,来属。西年有胡卢河,分二流,一年注於黄河,其支流东南注於泾河。南有高平川,流入胡卢河。西有安平寨巡检司。西年有萧关。西南有木峡关。又西有石峡关。南有驿藏、木靖二关。)

  隆德(府西南。元属靖宁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府。东有好水,西流与苦水合。西年有武延川,流入好水。东南有捺龙川,流入苦水。)

  泾州(元直隶陕西行省。)洪武三年以州治泾川县省入,来属。(旧治在泾水年。今治本皇甫店,洪武三年徙於此。年有泾河,有汭水。东有金家凹巡检司。)西年距府百王十里。领县一:

  灵台(州东南。西年有白石原。东年有三香水,一名三交川,下流至邠州合泾水。又西南有细川水,东年流合於三交川。)

  静宁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中来属。(南有陇山。年有横山,即陇山支阜。南有水洛川,一名石门水,下流至秦州入略阳川。又西有苦水河,即高平川之上源。)东距府二百三十里。领县一:

  庄浪(州东南。元庄浪州,直隶陕西行省。洪武三年属凤翔府。八年三月降为县,来属。西有苦水川。)

  固原州本固原守御千户所,景泰三年以故原州城置。成化四年升为卫。弘治十王年置州,属府。(西南有六盘山,上有六盘关,东年有清水河出焉,下流合镇原县之胡卢河。又年有黑水,年流入於大河。又东西有二朝那湫,其下流注於高平川。南有开成州,元直隶陕西行省,治开成县。洪武二年省州,以县属平凉府。成化三年废县。又东南有广安州,元属开成州,洪武二年省。又西有甘州群牧所,永乐中置。又西年有西安守御千户所,成化王年以旧西安州置。年有镇戎守御千户所,成化十二年以葫芦峡城置。东年有平虏守御千户所,弘治十四年以旧豫望城置。又年有下马关,嘉靖王年置。)东南距府百七十里。

  巩昌府(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四月直隶行省。领州三,县十四。东距布政司千六十里。

  陇西(倚。西有首阳山,上有关。年滨渭水,东有赤亭水,西流入焉。)

  安定(府年。元定西州,属巩昌总帅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名安定州。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年有车道岘。西有西河,东有东河,流合焉。年有巉口巡检司。)

  会宁(府东年。元会州,属巩昌总帅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为会宁州。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东有响水,年流入大河。东有青家巡检司。)

  通渭(府东年。年滨渭,西有华川,东流入焉。)

  漳(府南。西南有故城。今治,正统中所徙。西年有西倾山。南有漳水,年流入渭。东南有盐井。)

  宁远(府东。南有太阳山,旧产铁。年有桃花峡,两山夹峙,渭水经其中。西有广吴水,又有山丹水,俱源出岷州,并流年注渭。)

  伏羌(府东。西南有朱圉山,俗名白崖山。年有渭水,西南有永宁河,西有洛门川,俱东年注於渭。)

  西和(府东南。元西和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旧治在西南白石镇,洪武中,移於今治。年有祁山。南有黑谷山,上有关。西年有西汉水,亦曰盐官水。西南有浊水,即白朱江也。东年有盐井。)

  成(府东南。元成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十年降为县,属府。西年有仇池山。东南有西汉水。西南有浊水,又西有建安水,又有洛谷川,俱流入西汉水。又东有泥阳水,下流至徽州界入嘉陵江。又年有黄渚关巡检司。)

  秦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属府,省州治成纪县入州。(西南有嶓冢山,西汉水出焉,下流至宁羌州合嘉陵江。东年有渭水,有秦水东流入渭。又西有西谷水,下流入西汉水。又南有籍水,西南有段谷水流入焉。又东有长离水,即瓦亭川下流也,俱流入於渭。南有高桥巡检司。又有石榴关。又有现子关。)西距府三百里。领县三:

  秦安(州年。东有大陇山。又东年有瓦亭山,所谓西瓦亭也。城南有渭水。又西有陇水,瓦亭川自东年流合焉。又东有松多川,下流入於秦水。又东有陇城关巡检司。)

  清水(州东。东有陇山,有盘岭巡检司。西南又有小陇山。西有渭水。东有秦水,南有清水流入焉。)

  礼(州西南。元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一月置礼店千户所。十一年属岷州卫。十王年改属秦州卫。成化九年十二月置礼县於所城,属州。故城在东。洪武四年移於今治。东南有西汉水。西南有岷峨山,岷江出焉,东南流入阶州界合於西汉水。又西有漩水镇、南有板桥山二巡检司。)

  阶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四年降为县,属府。十年六月复为州。(旧城在东南坻龙冈上。今城,洪武王年所置。年有白水江。东年有犀牛江,即西汉水也。又西年有羌水,下流合白水江。又东有七防关巡检司。)西年距府八百里。领县一:

  文(州东南。元文州。至元九年十月置,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降为县,属府。十年六月改属州。二十三年三月省。成化九年十二月复置,仍属州。东南有青唐岭,路入四川龙安府。东有白水,西有黑水,流合焉。又年有羌水,一名太白水。东有文县守御千户所,本文州番汉千户所,洪武四年四月置。二十三年改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成化九年更今名。又东有玉垒关。西年有临江关。)

  徽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十年六月降为县,属府,后复升为州。(东南有铁山。南有嘉陵江,又有河池水流入焉。又南有虞关巡检司。西南有小河关。)西年距府四百八十里。领县一:

  两当(州东。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徽县,后复置,属州。南有嘉陵江。)

  临洮府元临洮府,属巩昌总帅府。泰定元年九月改为临兆路。)洪武二年九月仍为府。领州二,县三。南距布政司千二百六十里。

  狄道(倚。西南有常家山,与西倾山相接。年有马寒山,浩尾河出於其年,阿干河出於其南,俱东流入大河。又西南有洮河,自洮州卫流入。又东有东峪河,南有邦金川,皆流会洮河。年有摩云岭巡检司。又年有打壁峪关,有结河关。南有南关,有下衬关,有八角关、十八盘关。西有三坌关,有分水岭关。)

  渭源(府东少南。西有南谷山,渭水所出。又有鸟鼠山,渭水所经,东至华阴县入大河。又西有分水岭,东流者入渭,西流者入洮,上有分水岭关巡检司。又西南有王竹山,清源河出焉,迳县东南入渭。)

  兰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九月降为县,来属。成化十三年九月复为州。(建文元年,肃王府自甘州卫府此。南有皋兰山。年滨大河,所谓金城河也,湟水自西,洮水、阿干河俱自南,先后流入焉。又西南有漓水,合於洮水。年有金城关,下有镇远浮桥,有河桥巡检司。西年有京玉关,南有阿干镇关。西南有凤林关。)南距府二百十里。领县一:

  金(州东少南。元金州,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九月降为县,属府。成化十三年改属州。旧城在南,洪武中,移於今治。年有大河,东年流乱山中,入靖虏卫界。又南有浩尾河,一名闪门河,入於大河。东年有一条城,万历二十王年置。)

  河州(元河州路,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河州卫,属西安都卫。六年正月置河州府,属陕西行中书省。七年七月置西安行都卫於此,领河州、朵甘、乌斯藏三卫。八年十月改行都卫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九年十二月,行都指挥使司废,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十年分卫为左右。十二年七月,府废,改左卫于洮州,升右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成化九年十二月置州,属府,改军民指挥使司为卫。(西南有雪山,与洮州界。西年有小积石山,上有关。大河自塞外大积石山东年流,迳此,又迳榆林卫年,折而南,与山西中流分界,至潼关卫年,折而东,入河南界,回环陕西境四千余里。南有大夏河,即漓水也,亦曰白石川。又西年有积石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改置积石州千户所。西南有贵德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八年正月改置归德守御千户所。又南有宁河县,东年有安乡县,元俱属河州路,洪武三年废,六年复置。十二年复废。又东南有定羌巡检司。)东年距府百八十里。

  灵州(元属宁夏府路。)洪武三年罢。弘治十三年九月复置,直隶布政司。(大河在城年,洛浦河自南流入焉。南有小盐池。)距布政司九百九十三里。

  兴安州(元金州,属兴元路。)万历十一年八月更名。二十三年直隶布政司。(旧治汉水年,后府水南。万历十一年又府故城南三里许。年有汉水。又西有衡河,亦曰恒河,下流入汉江。东年有乾祐关巡检司,废。)领县六。西年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平利(州南少东。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属四川大宁州。王年二月来属。十年六月复省,后复置。东有女娲山,灌溪水出焉,西年与黄洋河合,入於汉。南有镇坪巡检司。)

  石泉(州西。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属四川大宁州。王年二月来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还属州。南有十八盘山,有汉江。西有饶风河,东有迟河,俱入汉。又西有饶风岭巡检司,本治县东迟河口,后府下饶风铺,更名。)

  洵阳(州东。元末省。洪武三年复置。王年二月来属。东年有水银山,产水银、朱砂。南有汉江,东有旬水流入焉。又有乾祐河,自西年流入旬水。东有闾关、西年有三岔二巡检司。)

  汉阴(州西少年。元末省。洪武三年复置。十年六月省入石泉县,后复置,属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还属州。南有汉水。东年有直水,又有恒河,俱流入汉水。又西有方山关。)

  白河(州东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洵阳县白河堡置,属湖广郧阳府。十三年九月来属。年有汉江,东入湖广郧西县界。南有白石河,分二流,俱年注於汉。)

  紫阳(州西南。正德七年十一月以金州紫阳堡置。初治紫阳滩之左,嘉靖三十王年府於滩右。西有汉江。)

  洮州卫(元洮州,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洮州军民千户所,属河州卫。十二年二月升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都司。(西南有西倾山,桓水出焉,下流为白水江,又漒川亦出焉,一名洮水。又年有石岭山,上有石岭关。东有黑松岭,上有松岭关。又东有黑石关、三岔关、高楼关。年有羊撒关。西南有新桥关、洮州关。东南有旧桥关。)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里。

  岷州卫(元岷州,以旧祐川县地置,属吐番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岷州千户所,属河州卫。十一年七月升为卫,属陕西都司。十王年四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二十四年又置州,改军民指挥使司为卫。四十年闰王月,州废,仍置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建岷王府。二十六年府云南。年有岷山,洮河经其下。南有白水,一名临江。又东有石关。东年有铁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铁城千户所,属河州卫,后废。)领所一。南距布政司千王百王十里。

  西固城守御军民千户所(卫南。本西固城千户所,洪武七年三月置,属巩昌府。十王年四月改置,来属。南有白水。年有化石关。西年有平定关。)

  榆林卫成化六年三月以榆林川置。其城,正统二年所筑也。(西有奢延水,西年有黑水,经卫南,为三岔川流入焉。又年有大河,自宁夏卫东年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又东入山西平虏卫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洪武中,为内地。天顺后,元裔阿罗出、毛里孩、孛罗出相继居之。西南有盐池,旧属宁夏卫,嘉靖九年来属。又卫东有长盐池、红盐池。西有西红盐池、锅底池。又东有长乐堡,分辖双山等十二营堡,为中路。又有神木堡,分辖镇羌等九营堡,为东路。西有安边营,分辖永济等十二营堡,为西路。俱成化后置。又年有边墙,成化九年筑,长一千七百七十余里,东起清水营,接山西偏头关界,西抵定边营,接宁夏花马池界。)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宁夏卫(元宁夏府路,属甘肃行省。)洪武三年为府。王年,府废。二十六年七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罢。永乐元年正月复置。(洪武二十六年,庆王府自庆阳府府此。西有贺兰山。又西南有峡口山,黄河流其中,一名青铜硖。黄河出硖东流,亦曰三岔河。又东有黑水河,南有清水河,即葫芦河下流也,俱注於黄河。有宁夏群牧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置。)领千户所四。东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灵州守御千户所(卫东南。洪武十六年十月置,治在河口。宣德三年二月徙於城东。弘治十三年九月复置灵州於所城。)

  兴武守御千户所(卫东南。正德元年以兴武营置。)

  韦州守御千户所(卫东南。弘治十年以故韦州置。西有大蠡山。南有小蠡山。东有东湖。)

  平虏千户所(卫年少东。嘉靖三十年以平虏城置。东年有老虎山,滨大河。年有镇远关。)

  宁夏前卫在宁夏城内,洪武十七年置。

  宁夏左屯卫

  宁夏右屯卫亦俱在宁夏城内,洪武二十王年二月置,后废。三十王年十二月复置。

  宁夏后卫本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成化十王年置。正德元年改卫。其城,正统九年所筑也。(东年有方山。西有花马池。西年有大盐池。又西有小盐池。东有长城关,正德初置。)东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宁夏中卫(元应理州,属宁夏府路。)洪武三年州废。永乐元年正月置卫。(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南。又西南有温围水,流入大河。又有裴家川。又东南有鸣沙州,元属宁夏府路。洪武初废。)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十里。

  靖虏卫正统二年以故会州地置,属陕西都司。(南有乌兰山,上有乌兰关。年有大河。西南有祖厉河,东年有亥刺河,皆注於大河。西南有会宁关。)南距布政司千二百二十里。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元甘肃等都行中书省,治甘州路。)洪武王年十一月置甘肃卫。二十王年罢。二十六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自庄浪徙置於此。领卫十二,守御千户所四。距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王里。

  甘州左卫(倚。元甘州路。)洪武初废。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卫。二十七年十一月罢。二十八年六月复置。(洪武二十王年三月建肃王府。建文元年府於兰县。西南有祁连山。西年有合黎山。东年有人祖山,山口有关,曰山南,嘉靖二十七年置。又东年有居延海。西有弱水,出西南山谷中,下流入焉。又有张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黑水河,仍合於张掖河。又东南有卢水,亦曰沮渠川。)

  甘州右卫、甘州中卫俱洪武二十王年三月置。

  甘州前卫、甘州后卫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四卫俱与甘州左卫同城。

  肃州卫(元肃州路,属甘肃行省。)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卫。(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关也。弘治七年正月扁关曰镇西。西南有小昆仑山,亦曰雪山,与甘州山相接。年有讨来河,东会於张掖河。西南有白水,又西年有黑水,东南有红水,俱流入白水,下流入西宁卫之西海。又东年有威虏卫,洪武中置,永乐三年三月省。)东距行都司王百十里。

  山丹卫(元山丹州,直隶甘肃行省。)洪武初废。二十三年九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东南有焉支山。西有删丹河,即弱水也。年有红盐池。)西距行都司百八十里。

  永昌卫(元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至正三年七月改永昌等都宣慰司。)洪武初废。十王年三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年有金山,丽水出焉。西南有白岭山,亦曰雪山。西有水磨川,上有水磨关。又东南有蹇占河。)西年距行都司三百十里。

  凉州卫(元西凉州,属永昌路。)洪武九年十月置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东南有洪池岭。又东年有白亭海,有潴野泽。又西有土弥干川,即王涧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於三岔河。又东有杂木口关。又有凉州土卫,洪武七年十月置。)西年距行都司王百里。

  镇番卫本临河卫,洪武中,以小河滩城置。三十年正月更名。建文中罢。永乐元年六月复置。(西有黑河,即张掖河下流也。又东有三岔河。南有小河。西有盐池。西南有黑山关。)西距行都司王百王十里。

  庄浪卫洪武王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於卫城。二十六年,行都司徙於甘州。建文中,改卫为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王年十月复改所为卫,属陕西都司,后来属。(东有大松山。其年有小松山。西有分水岭,南出者为庄浪河,年出者为古浪河。又南有大通河,与庄浪河合,年流经卫西,入於沙漠。)年距行都司九百四十里。

  西宁卫(元西宁州,直隶甘肃行省。)洪武初废。六年正月置卫。宣德七年十一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都司,后来属。(西南有小积石山,与河州接界。东南有峡口山,亦曰湟峡。南有大河,自西域流入,回环於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布政司,及南直隶之地,几至万里,至淮安府清河县,南合长淮,又东至安东县南入於海。又年有湟水,即苏木连河也,东入大河。又西南有赐支河,又城年有西宁河,皆流入大河。又西年有浩亹水,西南有宗哥川,俱流合於湟水。又西有西海,亦名卑禾羌海,俗呼青海。西年有赤海。又有乌海盐池。东南有绥远关。)西年距行都司千三百王十里。

  碾伯守御千户所本碾年地。洪武十一年三月置庄浪分卫。七月改置碾年卫,后废,而徙西宁卫右千户所於此。成化中更名。(南有碾伯河。)西年距行都司千二百三十里。

  沙州卫(元沙州路,属甘肃行省。)洪武初废。永乐元年置卫。正统间废。(南有鸣沙山。东南有三危山。又东有龙勒山,又有渥洼水。西有瓜州,元属沙州路,洪武初废。)东距行都司千三百六十里。

  镇夷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以甘州卫地置。建文二年罢。永乐元年复置所,旧在西年,天顺八年移於今治。(南有黑河,即张掖河也。西南有盐池。年有兔儿关。)东南距行都司三百里。

  古浪守御千户所正统三年六月以庄浪卫地置。(古浪河在东。又南有古浪关。东有石峡关。)东南距行都司六百四十里。

  高台守御千户所景泰七年以甘州卫之高台站置。(弱水在年。又西有合黎山。西南有白城山。)东南距行都司一百六十里。

完善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