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郢书燕说

《韩非子》〔先秦〕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可是夜晚在写信的时候,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燕相收到信,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了,却不是信的本意。现在学习的人大多和这个相似。

注释
郢(yǐng):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
遗(wèi):给;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此文说郢人写信时误写了“举烛”,燕相国却对这二字产生了积极的解读,认为它寓意着崇尚光明,即选拔贤能之人并委以重任。基于这一理解,燕相国向燕王推荐了这一理念,并得到了燕王的赞同。随后,燕国按照这一思路治理国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尽管“举烛”原本只是书写时的一个误笔,但燕相国的巧妙解读和积极实践,却意外地推动了国家的治理和改善,文中不仅展示了语言的灵活性,也强调了创新思维和积极态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山有枢

诗经·国风·唐风〔先秦〕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黄鸟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先秦〕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汤得伊尹

佚名 佚名〔先秦〕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楚辞》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吕氏春秋》

  汤思贤梦见有人负鼎抗俎,对己而笑。寤而占曰:"鼎为和味,俎者割截,天下岂有人为吾宰者哉?"初,力牧之后曰伊挚,耕於有莘之野,汤闻以币聘。有莘之君留而不进。汤乃求婚於有莘之君。有莘之君遂嫁女於汤,以挚为媵臣。至亳,乃负鼎抱俎见汤也。《太平御览》

  汤得伊尹,祓之於庙,爝以爟火,衅以牺豭。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吕氏春秋》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